5月28日上午,由武汉市委统战部、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市工商联联合主办,长江日报报业集团、武汉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承办的“优化城市营商环境对话会”圆满举行。风脉能源董事长叶毅作为科技型企业代表参加了此次对话会,叶毅表示,公司从初创成立开始不断发展至今,我们经历了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周期,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武汉市的营商环境,我有四点体会比较深刻。
第一,干事创业的氛围吸引我回到武汉。
2010年我通过武汉市东湖高新区“3551人才计划”从美国回到国内,创办了风脉能源这家公司,公司在初创期有过一段非常挣扎和困难的经历,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公司现已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这一切都离不开社会各界和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以及公司团队的奋斗拼搏。
在我刚回国的时候,武汉市对于如何支持海归人才创业、如何培育企业发展仍处于摸索阶段,出台了一个“双零政策”——零注册资本、零手续费即可成立公司,风脉能源是第一家享受到这个政策的企业,长江日报还对此做了相关报道。
当时东湖高新区刚刚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刚刚托管江夏和洪山部分农村区域,远远没有现在这么完善的配套和全国领先的产业集聚优势,但东湖高新区领导和工作人员的工作创业激情和引才诚意打动了我。我认为这种精神是推动东湖高新区乃至武汉市近十年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武汉是初创企业的“避风港和缓冲带”。
在创业之初,我从未有过国内的工作经验,面对能源电力行业的种种壁垒,公司业务开展的并不顺利,处于这个阶段的初创企业往往游走在生死线边缘。正是东湖高新区为初创企业提供的人才、资本、科技等配套政策,为像我这种“海归创业菜鸟”提供了一个缓冲的“避风港”。
武汉市拥有良好的科教与人才资源,但是风脉能源作为一家刚起步的初创型公司,在社会上并没有太多公信力,想要招聘到优秀人才是非常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武汉市政府给予的荣誉和支持性政策及时有效的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背书,帮助我们顺利的招到了一批优秀人才,公司也因此成功渡过了创业初期最艰难的前两年。
公司在发展的第三年又面临新的压力,由于业务发展需要,公司急需在核心技术研发上做出较大投入,而我们自身的造血能力还不足以支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充分利用了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部委直通车的便利优势,成功申请到了一笔几百万额度的科研项目经费,极大的支撑了公司在技术研发上面的投入和能力建设。我对这个阶段特别有感触,如果不是回到武汉,在其他地方可能难以获得如此优厚的政策支持,因此,我很庆幸选择了回到家乡武汉来创业。
第三,政府为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了“空中加油站”。
从创业第四年开始,风脉能源进入到商业模式初步验证、业务具备一定规模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科技型企业,开始从生存转到了发展,企业的需求也相应发生了变化,更重要的是如何去融资、如何吸引更高级的人才加入团队、如何让现有团队升级,这些都是我们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时候东湖高新区又在企业股权及债权融资、人才梯队建设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资源。比如我们最近五年,以每年完成一轮融资的速度,让资本为企业发展助力;同时,我们还有多名高管在东湖高新区的补贴和支持下,参与了国外产业游学、华为大学管理培训等活动,为风脉能源管理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平台。这些配套资源和政策,无异于为快速发展中的科技型企业提供了“空中加油”服务,助推了企业在这个阶段的快速发展。
第四,武汉始终围绕“人才”这个核心资源。
近年来,武汉市始终围绕“人才”这个核心城市发展动力源深耕细作,将其打造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武汉在2017年率先提出“百万大学生留汉”和“百万校友资智回汉”两大工程,取得了极佳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成为人才工作的典型范例。
同时武汉市有非常好的长线思维,搭建了许多适合海归留学人员参与的组织,比如侨联、欧美同学会等等,让回来创业的人有组织可依,可以有一个沟通交流和互相促进学习的平台,也常年支持我们参与创业CEO培训以及其他交流活动,例如私董会等。综合以上种种政策,我认为武汉市是适合科技型企业从零开始、逐步发展壮大的一片沃土,我非常庆幸当初选择并坚持扎根在武汉发展。谢谢!